據報道,歐盟委員會13日宣布,批準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石油”,601857.SH)出資10.15億美元收購英國石油化工大型企業英力士集團旗下的兩家煉油廠部分股權。
專家認為,歐盟對該起收購的批準或為提振進入低谷的歐洲煉油業。同時,中國石油也可借此建立新的國際化油氣運營中心,從而發展壯大下游產業。
英國英力士集團是一家全球性的煉油產品、石化產品和專用化學品生產與銷售商,為全球第三大化工公司,共有超過100個生產基地遍布于全球。據了解,中國石油收購股權的兩家煉廠分別為位于蘇格蘭的格蘭杰莫斯煉油廠和位于法國的拉瓦萊煉油廠,中國石油其中所占股權分別為51%和49%。
目前,格蘭杰莫斯煉油廠原油日加工能力為21萬桶,向蘇格蘭、英格蘭北部和愛爾蘭北部提供成品油;拉瓦萊煉油廠位于地中海沿岸原油貿易區,原油日加工能力也為21萬桶,可通過管道向法國、瑞士和德國南部提供成品油。
早在今年1月,中國石油即宣布,已向英力士集團下屬子公司提交要約,為在歐洲建立貿易和煉油合資公司的股份收購支付總額為10.15億美元的現金對價。
招商證券石油分析師裘孝峰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國石油通過收購兩煉廠部分權益從而進軍歐洲煉油市場,主要是出于企業全球戰略布局的考慮。而作為亞洲****的石油公司之一,中國石油對構建國際業務平臺的努力從未停止。
2009年6月,中國石油旗下的中國石油國際事業新加坡公司從吉寶油氣服務有限公司手中收購了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的股權。該煉廠的產能為28.5萬桶/天,為新加坡三大煉廠之一。
2009年7月,中國石油又收購了新日本石油公司大阪煉廠部分股權。后者是日本****的石油精煉商、石油進口商和營銷商,擁有9家煉油廠,其石油提煉能力超過130萬桶/天,占有日本汽油市場23%的份額。
裘孝峰認為,由于新加坡是亞洲石油煉化基地以及****的成品油交易市場,因此對新加坡石油公司的收購,使中國石油在亞洲擁有了國際化業務平臺。由此可見,此次落子歐洲無疑為加快推進其歐洲油氣運營中心的建設。
而對于進軍歐洲的選擇,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一位專家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認為,由于金融危機造成歐美國家成品油需求下滑,煉油商利潤銳減,煉油能力整體過剩,致使歐美原油加工量進入歷史低谷。據了解,歐洲已經有30年沒有建設新的煉油廠,現有的也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打擊以及環保觀念的沖擊而逐漸退出。例如美國的丹文公司就出售了在歐洲的全部煉廠,雪佛龍也正準備退出。
而與此同時,資源國卻在利用它們的上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煉油產業,比如沙特、科威特等國家跑到美國、韓國、中國來建煉廠,而它們比國際石油巨頭更有競爭力。
綜合上述原因,從歐盟的角度考慮,可能正需要中國石油這樣財大氣粗的亞洲石油公司參與其中,這樣或可提振該產業。
同時,負責歐盟反壟斷事務的歐盟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也表示,經過審查,這起交易不會對歐盟市場上的競爭構成嚴重影響,因此予以批準。
而裘孝峰認為,盡管目前國際原油價格始終保持高位震蕩,中國石油也未必有富余的原油供應給海外煉油廠,但由于歐洲的成品油市場十分成熟,煉廠可根據成本控制產量,因此中國石油落子歐洲后不會有太大壓力,反而可以借此發展自身的下游產業。
由于中國石油在下游煉油業務板塊的競爭力原本不及另一巨頭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0028.SH),而同時又面臨著中海油與合資煉廠的競爭,這也構成中國石油積極開拓海外煉油市場以尋求利潤的原因。
上述中海油人士也認為,此次交易成功后,這兩家煉油廠可繼續與英力士旗下的化工業務形成一體化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