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西亞北非爆發的動蕩局勢仍未平息,3月日本又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地震,全球油氣市場的天平在供需兩端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擾動。
作為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成員國,利比亞一國的石油減產就導致國際油價迅速突破100美元/桶的關口,歐洲北海布倫特石油價格更是在四月初躍上120美元/桶的平臺,而唯一能在短期內迅速增加產能,彌補利比亞石油產出缺口的也只有歐佩克中剩余產能最為豐富的沙特。
盡管近年來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產量在全球石油總產量中的比重在40%上下波動,但其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影響力仍無人能撼動。
3月11日發生的日本大地震對日本核電事業予以重創,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計日本因此將喪失6800兆瓦的發電產能,對燃料油和天然氣的需求可能最多分別增加23.8萬桶和12億立方英尺/天。這會不會對正在進行的全球能源結構調整產生影響?全球石油供需格局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小杰主持的第二屆“能源政策專家圓桌會”特別邀請了美國東西方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康和部分國內石油業資深專家對當前和未來國際油氣市場的形勢進行了深刻討論。
利比亞的戰事尚未結束,非洲****的石油生產國尼日利亞又因選舉而爆發騷亂,北非地區再次牽動全球石油市場業已緊繃的神經。但徐小杰認為,尼日利亞顯然看到了本地區科特迪瓦總統選舉帶來的內斗局面對該國人民的直接傷害,因此出現了尼國內精英提出要避免此類動亂的穩定趨向。而吳康對記者表示,尼日利亞選舉期間一度出現的騷亂也并未殃及該國的石油生產和出口。
吳康認為,除利比亞的石油停產對國際石油市場有較大影響外,其他爆發動亂的國家——埃及、突尼斯、也門和巴林對國際石油供應的影響非常有限。而對于國際石油市場最為擔心的中東核心區的政治局勢,徐小杰堅持認為,沙特沒有殖民歷史,王室家族統治穩固,在政治經濟結構上也與上述北非國家不同,富裕階層非常安逸于目前的生活,出現大規模動蕩的可能性較小。
吳康對此也表示贊同,“因為這些國家的百萬富翁們不會上街擋子彈。”吳康說道。他認為,國際油價近期內不會沖到150美元/桶的高位,因為目前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庫存水平仍然很高,而且沙特還有300多萬桶/天的剩余產能,但石油價格會更加不穩定。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的統計,從2006年到2009年,日本石油消費量連續四年下降,2009年的消費量較1996年的歷史峰值578萬桶/天下降了24%。這部分得益于其快速發展的核能對石油的替代作用。據統計,2008年日本核能在一次能源總供給的比重已經達到13%。
盡管為了彌補此次大地震造成的電力短缺,日本對油氣消費的需求將增加。但在吳康看來,這種增加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也有限。他預測2011年日本石油消費需求將微弱上漲0.6%,達到440萬桶/天,增加的部分(低硫原油燃料油)主要用于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