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兩名消息人士援引俄羅斯政府文件稱,中國已取消與俄羅斯原定于5月30—31日的油氣價格談判。
上周,俄羅斯副總理謝欽曾表示,中俄兩國將在5月底的能源對話中,討論管道石油價格。
此前,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宣布,可能會在一家倫敦法院起訴中國石油(601857)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理由是中石油對俄方所供石油“付款不足”。俄羅斯國家石油管道公司表示,由于中方違反協議精神,導致其每月損失金額略超過2000萬美元。
針對中方已取消與俄羅斯的油氣價格談判,中石油內部人士日前出面否認,稱該報道并不屬實,而對中方少付石油款項一事的回應也同樣未知可否。
本報記者致電中石油辦公廳相關人士,對方拒絕對此事發表置評,而接近中石油的一名業內專家則表示,在充滿變數的中俄能源合作中,雙方在經濟與政治利益上的雙重博弈極為復雜,相互需要有彼此制衡是中俄能源貸款協議目前的狀況。
“2020年之前,中俄兩國在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合作總體來說是朝著互惠互利的方向發展的,這是基于雙邊的供需特點,但合作的過程中也同樣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上述業內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
互不妥協
俄單方開征管道關稅,被認為違反雙邊協議精神
2009年2月,中石油與俄石油簽訂了一份能源協議,根據“能源還貸款”協定,自201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0日,俄石油通過EPSO(東西伯利亞-太平洋(601099)運輸管道)管道每天向中國輸送30萬桶原油。作為交換,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向俄羅斯提供250億美元的貸款,其中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獲得150億美元,管道輸送商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獲得100億美元。
根據合同,原油定價隨行就市,按月修訂,具體價格則根據太平洋科濟米諾港出口的ESPO管道混合原油的離岸價格而定,中石油則按月向俄石油支付購油款。
合同簽訂后第一年,中方按時在2009年底前將100億美元支付給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又在2010年支付了余下的50億美元。
在經過短期的友好合作后,2009年底,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出臺一項新政策,單方面宣布,為回收EPSO管道高昂的建設成本,將開始對管網征收關稅。同時強調“不管通過ESPO管道運輸石油的距離長短,都必須交納這一關稅”。
而在雙方于2009年2月簽訂的協議中并沒有針對運輸關稅予以明確的規定,這也就意味著,不論中石油選擇通過斯科沃羅季諾到科濟米諾線路還是另一條到中國漠河邊境的支線都必須支付每噸石油約63.96美元的稅款。
“這項規定是俄方單方面制定的,并且是在當初的協議履行之后新增加的,這違反了雙邊的協議精神。”中石油規劃總院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
本報記者了解到,中石油當初向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提供貸款的條件之一就是不得使用該筆貸款用于EPSO管道的二期項目建設,同時,中方還希望能將輸往中國的ESPO管道運力提升一倍至60萬桶/日。
針對中方的提議,俄方不能接受,其希望能通過收取高昂的關稅為ESPO的管道二期建設籌集更多的資金,試圖在太平洋港口尋找更為廣闊的市場和議價空間。而這又是中石油不能接受的。
雖然雙方的互補妥協呈現膠著態勢,但業內人士還是看好中俄能源領域的合作前景。
“對于俄羅斯來說,以石油合作為紐帶,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與政治合作,不僅有利于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發展,而且有利于推動雙方的政治合作與互信。”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或影響天然氣合作
據外電報道,6月16日到18日召開的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會議,雙方在天然氣領域的合作是中俄雙方主要議程之一。
然而雙方尚未達成一致協議的石油糾紛也讓接下來的天然氣談判多了幾分變數。
來自PFC能源咨詢公司的分析資料顯示,眼下的ESPO運輸費爭端不僅為中俄雙邊關系增添了緊張氣氛,很可能會妨礙雙方就天然氣定價和供應達成協議。由于雙方未能在氣價和氣源問題上達成一致,中俄天然氣談判從2004年到今天一直走走停停,未能實現實質性進展。
“中俄雙方就天然氣價格談判做出了努力,但在定價上還存在較大分歧。雙方的分歧為每千立方米天然氣100美元。”國家能源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顧駿說。
本報記者了解到,在天然氣的定價問題上,俄主張以每千立方米大約300美元的價格輸出天然氣,而中國則期望把價格控制在200美元以下。
除了價格爭議外,俄羅斯國內針對為中國提供天然氣而鋪設新輸氣管線的合理性也存在分歧。
據了解,2006年6月底,俄氣公司曾決定修建兩條通往中國的輸氣管道:西線由西西伯利亞,經阿爾泰地區,最終和中國的西氣東輸管道連接;東線則由東西伯利亞科維克金氣田供氣,管道鋪設至中國東北。沿西線供氣約為300億立方米,沿東線約為380億立方米。
隨后,俄羅斯的專家對此提出了異議,認為中方在天然氣價格方面的堅持將有損俄方的經濟利益。
即便如此,持續了十余年長跑的中俄天然氣談判還是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間。
“隨著國內天然氣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由此帶來的進口需求也會持續增加,這將為世界產氣國提供很大的參與和合作機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孫永祥說。